走过草地,召开俄界会议,红军经历了激烈的腊子口战斗,迎来了哈达铺的绝处逢生。西建集团党委主题教育学习小组循着红军足迹,继续追寻红色记忆。
腊子口战役
1935年9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从甘肃省俄界地区出发,继续长征北上。16日,先头部队红4团在前进中击溃国民党军新编第14师第6团的阻截,当日下午逼近甘肃省南部要隘腊子口的战役。
腊子口由东西两座山峰聚拢形成一道石门,藏语之意为“险绝的山道隘口”,当地人称“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当时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两面是斧劈刀削般的悬崖绝壁,水流湍急的腊子河由北向南纵穿隘口。隘口处横架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被称为甘川古道的“咽喉”。
当时在腊子口前的草地上,未爆炸的手榴弹和弹柄铺了厚厚的一层,可见当时战斗激烈的程度。这场胜利,是由牺牲了仍站着开枪的不死军魂赢来的,红军的浴血奋战,使得腊子口战役也成为了长征途中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例。
腊子口战斗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以夺取要隘为目标的进攻战斗。在战法运用方面,红军采取了奇正结合的方法,选择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克服天然障碍,达成了战斗突然性。腊子口的夺取,为党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通道。
哈达铺整编
1935年9月18日,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越岷山,过施窝、大草滩,于20日到达宕昌哈达铺。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的绝处逢生之地。在哈达铺,长征中的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在毛泽东住处不到200米,有一个邮电所,他经常从这里获取外界信息,并在此邮政代办所的一张《大公报》上获悉了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情况,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
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进行了著名的"哈达铺整编",也是在这里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史诗《七律·长征》。《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哈达铺是红军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将以特殊的地位彪炳中国革命的史册。
在腊子口战斗纪念碑,党员们看着腊子口天险的地形,不由得感叹:红军凭借着坚定的意志、过人智慧和不怕死的精神,赢得了腊子口战役的胜利,向英雄们致敬!
党委书记冯西见表示,腊子口战役集中体现了革命先烈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重走这段长征路,就是为了铭记长征路上的精神航标。在集团前进的路上,还有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全体西建人,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顽强斗志,攻坚克难,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当好“排头兵”。要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冲锋陷阵当尖兵,助力企业跨越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